战国最能打的将军为啥叫“人屠”? 他的辉煌与悲剧, 看完直叹气
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3:05    点击次数:59

您知道战国时期有个“人屠”将军吗?那就是秦国的白起。这位打仗不要命的名将,一辈子带兵打了七十余场大仗,杀得敌军超过百万人。更厉害的是,他从十五岁当小兵开始,一路升到封君的位置,三十多年里就没打过败仗。可这么一位战神,最后竟被自己人逼得自杀,他的一生啊,真是又辉煌又扎心。

白起打仗的本事在战国那会儿能排第一。就说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吧,韩国和魏国凑了十几万联军想打秦国。两边本来约好分头夹击,结果白起早把他们的部署摸得门儿清。他带着秦军先假装往一个方向撤,把韩军主力引过去,转头又绕到魏军背后——等韩军反应过来想撤,魏军已经被秦军截断了后路。这一仗下来,韩魏联军被砍了二十四万脑袋,韩国和魏国从此再不敢跟秦国硬碰硬。

真正让六国吓破胆的,是鄢郢之战。楚国当时还是南方老大,国都郢城修得跟铁桶似的。白起带着秦军愣是从山里劈出条路,绕到楚军后方,先把护城河的水引过来灌城。城破之后,楚国人死的死、逃的逃,连国都都得搬。打这儿起,楚国再没缓过劲来。

不过最让后世记住白起的,还得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。赵国当时有廉颇守着,跟秦军耗了三年,双方都快撑不住了。秦国这边使了个反间计,让赵国把廉颇换了,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。白起听说后,先让人散布消息说自己怕赵括,暗地里却把秦军分成两部分:一部分正面跟赵括的军队“打仗”,边打边退;另一部分绕到赵军后方,切断了他们的粮道。赵括带着四十万大军追着“逃跑”的秦军跑,结果钻进了白起早就挖好的包围圈。这一围就是四十六天,赵军没吃的没喝的,最后连盔甲都煮了吃。等赵括带着精锐想突围,被秦军一箭射死,剩下的四十万赵军全投降了。白起怕这些人以后再反叛,下令把他们全活埋了——这一下,赵国元气大伤,再也没能力跟秦国争天了。

白起打小就爱琢磨打仗。十五岁当兵,每次冲锋都在最前面,慢慢的从普通士兵升到小军官,再升到将军。他不爱说话,但肚子里有墨水,没事就研究兵书。当上主将之后,他打仗特别狠,也很会算计:什么时候该猛冲,什么时候该蹲着等机会,门儿清。所以六国一听说白起来了,城墙都得加固三回。

可这么厉害的人,结局却惨得很。长平之战后,秦昭襄王想趁热打铁再打赵国,可白起觉得赵国刚死了那么多人,这时候打肯定占不到便宜,就推说有病不去。秦王派了其他将领去,结果打了败仗。秦王怪白起不听话,再加上当时的丞相范雎跟他不对付(听说是因为白起功劳太大,范雎吃醋),就派人去叫白起回京城。白起走到半道上,秦王又派人送了把剑过去,让他自杀。这时候白起还纳闷呢:“我犯了啥错?”想了一会儿才明白,叹着气说:“我该死,长平那事儿我对不起赵国人。”说完就拔剑自刎了。

后人对白起的评价特别矛盾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夸他“打仗会随机应变,招儿奇得很,名声震得各国都不敢惹”,还说他的战术是战国时期最高的水平。唐朝皇帝把他供在武庙里,跟他一块儿的都是姜太公、韩信这些牛人。可也有人骂他太残忍,尤其是长平那四十万降卒。西汉的扬雄就说:“杀这么多投降的人,太没人性了!”宋朝的赵匡胤看了他的故事直摇头:“打胜仗也不能随便杀人啊。”

白起的一生,就像战国那乱糟糟的世道。他能把打仗这事儿玩出花来,可又躲不过政治的算计;他能保住秦国的江山,却保不住自己的命。咱们现在回头看他,一方面得承认他是军事天才,那些战术到现在都有人研究;另一方面也得记着,战争里再厉害的将军,也得听命于朝堂,而普通士兵和老百姓,永远是最遭罪的那个。



上一篇:76岁徐小凤现身张碧晨演唱会,单身无子女却精神十足超接地气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耀世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